为何截肢手术时保留的残肢越长越好?

摘自:十堰市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中心 2025-09-09 36

  在截肢手术中,保留更长的残肢是医学领域的共识,这一选择并非单纯追求“长度”,而是基于术后功能恢复、适配假肢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核心需求,背后蕴含着严谨的医学逻辑。

   从功能保留角度看,更长的残肢能最大程度保留肢体原有的肌肉群和神经末梢。肌肉是肢体活动的“动力源”,残肢越长,残留的肌肉量越充足,不仅能为后续假肢操控提供更强的力量支撑,还能减少因肌肉流失导致的残肢萎缩速度。同时,保留的神经末梢可让患者更清晰地感知残肢位置、压力变化,这种“本体感觉”能帮助患者在行走、抓握等动作中更精准地控制假肢,降低动作失误概率。

   从假肢适配与使用层面,更长的残肢为假肢安装提供了更稳定的“基础”。假肢的接受腔需要与残肢紧密贴合才能发挥作用,较长的残肢能增加接受腔的接触面积,提升假肢佩戴的稳定性,减少因贴合不牢导致的晃动、摩擦问题,降低残肢皮肤磨损、溃疡的风险。此外,长残肢可更好地传递肢体运动信号,让患者在使用假肢时更自然,缩短适应周期——比如小腿截肢患者若残肢较长,行走时膝关节发力更顺畅,步态更接近正常人。

从长期生活质量出发,更长的残肢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概率。短残肢因肌肉量少、支撑力弱,长期佩戴假肢易出现残肢过度负重、关节变形等问题,而长残肢可通过自身肌肉缓冲压力,减轻对骨骼、关节的负担。同时,保留更长残肢也为未来医学技术进步预留了空间,若后续出现更先进的假肢或康复技术,长残肢能更好地适配新方案,为患者争取更多功能恢复的可能。

   截肢时追求更长残肢,本质是在医学安全范围内,为患者搭建更优的术后恢复框架,让残肢不仅是“剩余肢体”,更是支撑后续生活、重建行动能力的关键基础。